欢迎访问 景点观察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点资讯 > 正文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复排京剧武戏《雁荡山》首都公演

  • 时间:2024-11-23 10:39:41 来源:  作者:  点击:

  2024年11月19日晚,我国最高表演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内掌声不断,作为第十七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中唯一一部戏曲类作品,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余名师生为首都人民倾情奉献了一台精彩的京剧武戏《雁荡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艺术司戏剧曲艺处一级调研员陈珺,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新杰,厅科技教育处处长王进军,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赵涛,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延凤宇与现场400余名北京观众观看了演出。

  

  

  

  好戏连台京津冀

  春华秋实谱新篇

  

  “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展演是国家大剧院的品牌项目之一,是专门为艺术院校学子打造的专业性实践平台,已经成功举办16届。今年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了京津冀三地学生的展演板块,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天津茱莉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10所院校的千余名师生登上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一院三址”的舞台,从10月22日至11月21日,包括歌剧、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微电影等各艺术形式的演出轮番上演,展现艺术教育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时代活力。

  

  

  

  近年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着力在戏曲艺术教育中增加京津冀地区互动,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对优秀剧目进行打磨加工,探索“学演结合”“以剧目驱动教学”的有效路径。学院复排的《雁荡山》曾成功入选2023年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并在2023年两次向省会观众公演,获得行业专家学者高度赞扬和广大观众一致好评。

  

  

  

  铿锵锣鼓赞义士

  风流还数《雁荡山》

  

  《雁荡山》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东北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团创排的经典武戏,讲述了隋朝末年群雄并起,起义军首领孟海公率部攻打残隋势力雁翎关守将贺天龙的故事。作为一出纯武戏,《雁荡山》少见地没有一句台词和唱腔,全凭演员的高超武戏技巧和乐队伴奏来表现剧情,主要运用长靠和短打武生的精湛技艺,以跌打翻扑、厮杀格斗和节奏强烈的戏曲音乐推进剧情,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追击、夜袭、陆战、水战、攻城,一招一式均见功力,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

  

  

  

  作为戏曲舞台难度排得上前三的武打群戏,《雁荡山》享誉中外,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第一次武戏革命”。由于难度高、技巧性强,国内鲜有院校把《雁荡山》作为教学保留剧目。依靠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大批的青年学子,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在办学历史上曾分别于70年代末、90年代初复排该剧。党的二十大以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第三次倾力复排该剧,既是戏曲教育传承的使命担当,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戏曲武戏之美扣人心弦,不仅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而且还透射出了中华民族对“力与美”的独特见解。

  

  

  

  本次《雁荡山》剧目复排在尊重传统呈现的基础上,力求突出院校特色,体现艺术创新。在技巧层面,既保留了传统的“窜九毛”“翻城”“下高”“小翻抢背”等技巧,增加了“三险四砸”“三砸人”“四砸人”等舞台高难度技巧,又创新了“四人捧提”和“多人高台同时原地小翻”等技巧。在舞美层面,增加了舞美视觉的整体效果,制作了7个宽1米、高1.5米、长2米的高台,高台放置天幕前方横穿舞台,制作了三套高台景片,通过切换高台景片及天幕灯光效果来变换五幕的场景,能够在短暂幕间曲期间很快地更换场景及舞台装置。

  

  雅韵流芳起新程

  粉墨春秋我传承

  

  河北有36个剧种,河北梆子、评剧、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等众多剧种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很多戏曲作家、戏曲表演艺术家也都是出自河北。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自1955年建校至今,以河北梆子、京剧表演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向高等院校和专业院团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全省3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有25位是学院毕业生,戏曲表演专业已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戏曲人才传承基地。近年来学院与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石家庄青年评剧团等专业院团开展合作共建,不断拉近课堂与舞台之间的距离,陆续打造出《窦娥冤》《孟姜女》《牺牲》《党的女儿》《雁荡山》《八大锤》等多部精品力作。

  

  

  

  《雁荡山》演出均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在校师生排演完成,两位青年教师担任主角,参演学生平均年龄在14至16岁(最小的仅有11岁)。“00后”“10后”学子们青春洋溢、朝气蓬勃,虽稚气未脱,但入学后勤学苦练,经过各类国家级赛事和舞台实践的打磨,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宝贵的演出经验。他们用青少年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在传统艺术中发现时代的美,正切合了此次展演的主题。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河艺师生以时间为笔墨,刻画艺术之魂;以汗水为丹青,点染戏曲之春。

  

  

  

  《雁荡山》复排由于参演人数多、武打场面激烈、危险程度高,对演出要求极为严格,这无疑给授课教师、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每天坚持出早晚功,全力保证排练时间,呈现最佳舞台效果。师生们早出晚归刻苦训练的身影,成为河艺“爱生如子 爱校如家 爱艺如命”精神的生动实践。

  《雁荡山》与第十七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在北京相遇,是河艺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这样高规格的艺术殿堂,令全院师生倍感激励和振奋。参演师生们互相打气、彼此鼓励,化压力为动力,化紧张为自豪,怀着激动的心情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全部演出内容。演出期间排山倒海的喝彩声、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无不体现出首都人民对戏曲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欢迎和热爱,以及对河艺师生精彩表演的热情和敬意。

  

  

  

  李新杰在演出总结讲话中对河艺师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烈的祝贺,对国家大剧院提供本次展演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以近70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曾经的辉煌、承载起未来的希望,见证了燕赵大地一代代戏曲人对文化传承的挚爱深情和守正创新的执着追求。青春版《雁荡山》传承经典、使命光荣,梨园吐蕊、古韵新生,再一次激发了观众朋友们对戏曲、对传统武戏的无限想象。学院要继续与省内八大院团广泛开展团校合作、再创佳绩,推动艺术生产与艺术教育部门紧密结合,为繁荣全省文艺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武戏更是蕴含着传统戏曲的精华,浓缩了戏曲艺术的精气神,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和戏曲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京”苗们,步着铿锵的锣鼓,以《雁荡山》致敬经典,饱含对艺术的深情,把中华武戏技艺传承下去,展现了新时代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硕果。学院将继续在培育艺术传承者和接班人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培育新的希望。


原文链接:https://whly.hebei.gov.cn/c/2024-11-22/5789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律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