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观察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藏戏唱响青藏高原600年

  • 时间:2024-08-16 22:41:43 来源:  作者:  点击:

  

  藏戏唱响青藏高原600年

  开放式舞台中心,悬挂藏戏鼻祖唐东杰布的唐卡画像,演员连续跳步旋转于台,唱响藏戏《顿月顿珠》。8月上旬雪顿节期间,拉萨罗布林卡迎来一年一度的藏戏表演。

  《顿月顿珠》作为八大藏戏之一,在西藏家喻户晓。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桑吉东智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该戏讲述了同父异母的两位王子,经历生离死别,重逢终获幸福的故事。其中既有宗教元素,也有神话色彩。

  
今年雪顿节期间罗布林卡上演藏戏。中新社记者 赵朗 摄

  除了雪顿节,望果节、藏历新年等西藏传统节日,藏戏都是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在约600年的历史长河中,藏戏自西藏发展,远播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聚居区。

  藏戏被众多学者定义为广场戏。开场,藏戏演员们依次出场,围成圆圈,表演时需站到圆圈中间,完毕后回到圆圈队伍中。尽管唱腔多样,乐器只一鼓一钹便可掌控全场。观众可通过面具辨别角色,如善者面具为白色,代表纯洁,国王面具为红色,代表威严。

  “藏戏是藏族民众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精神文化。”桑吉东智说,传统八大藏戏是亮相最频繁的剧目,一整部戏故事丰富到可连演数天。

  1960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建立。由此,传统藏戏从广场戏向舞台戏发展。

  “后来藏戏的题材从传统的宗教、神话色彩转向现实主义,比如上世纪70年代,藏戏就移植了《红灯记》。”桑吉东智发现,票友们对新编藏戏看法不一,“但民间藏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总是要创新才能走下去”。

  
改编藏戏《图兰朵》剧照。(资料图,索朗曲珍供图)

  而今,年轻的藏戏专业人士,对藏戏题材又有新尝试。35岁的索朗曲珍是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青年导演,作为中国戏曲学院藏戏专业首批学生,她在中央戏剧学院深造,成为中国藏戏导演史上首位戏剧导演专业硕士。

  出自学院派的她创意大胆,将意大利著名歌剧《图兰朵》改编为藏戏,已在北京、上海小剧场公演。创作是以原剧为基础选取片段,但索朗曲珍表示,她依然遵循了传统藏戏温巴顿(开场戏)—雄(正戏)—扎西介巴(吉祥祝福仪式)的框架,现场演奏仍是一鼓一钹。

  “像剧中柳儿(鞑靼国王的侍女)第一次出场,在见到卡拉夫王子后见面行礼,那一套身段动作是传统藏戏固定的舞台调度。”但一出戏下来,大量吸收借鉴了如“一桌二椅”等中国其他戏曲的表演美学,又采用了藏语诗体的念白,背景音乐沿用交响乐。 

  时下,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开设的少儿藏戏课程受追捧。该藏戏公益培训班自2015年开设,均由已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担任教师,巴桑便是教师之一。她说:“目前学生都是藏族孩子,节假日时家长们都喜欢送过来。”

  巴桑执教9年,这里走出了4位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小梅花”奖获得者。“我们会加大对民间藏戏队的扶持,建立藏戏保护数据库。”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格桑旺扎表示。记者发现,网上搜索“西藏数字文化馆”,不同流派的藏戏科普完备。

  连演7天,罗布林卡藏戏大演以八大藏戏之一《朗萨雯波》结束。演员谢幕,新老戏迷意犹未尽,已期待下一个雪顿节藏戏季到来。

  (责编: 郭爽 )

  


原文链接:http://lyfzt.xizang.gov.cn/xccx/lytg/202408/t20240815_4303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律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