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主题是“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恰逢端午小长假第一天,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物和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6月8日,省博物馆举办了“竹编龙舟 端午寻趣——当端午节邂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社会教育活动,30组亲子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以“你可能不知道的端午节”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知识课堂的讲述。工作人员以馆藏精品文物“清蟾蜍笔洗”切入,向大家科普了“五毒”的概念,并介绍了中国“五毒”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人认为老虎作为“万兽之王”,能够驱除“五毒”,因此在端午节还有佩戴艾虎、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等习俗,直至今天,在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还会举办跳“於菟”的民俗活动来驱疫除邪。以“土族於菟”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社教人员结合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带领大家共同探寻了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端午习俗也在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端午斗草就是其中之一。在本次活动的后半部分,“端午斗草”和“龙舟竞渡”习俗背后的文化知识让孩子们连连赞叹,大家时而称赞古人“文斗斗草”的生活雅趣,时而为老祖宗曾在八千多年前就制作了独木舟而自豪。在互动体验环节,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了一件精美的端午节竹编船,度过了一段愉快的亲子时光。
端午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了我们的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此次活动以“端午”+“非遗”的方式,不仅让大家了解了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唤醒了传统文化记忆,还通过“竹编船”手工体验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大家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下一步,省博物馆将继续深挖传统文化内核,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引导他们认识认同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