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观察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点风采 > 正文

海口:活了非遗 火了乡村

  • 时间:2024-06-03 21:27:45 来源:  作者:  点击:

  

  

  南渡江畔生长着大量清香浓郁、富有弹性的灯芯草,这是大自然馈赠给秀英区东山镇村民们的一份厚礼。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植物,在村民灵巧的十指间可以“变身”为草帽、手提包、收纳盒等草编工艺品,将非遗技艺的“秀场”从乡村延伸到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和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会场。

  

  

  在东山镇东藜禾丰草编工坊内,手工艺人认真制作草编工艺品。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5月29日,记者走进东山镇山头仔村的东藜禾丰草编工坊,被一件件新颖别致、富有生命力的草编艺术品深深吸引。这个工坊是“东山草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洁与返乡创业青年邓论麒于两年前联合创办的,袁洁为村民提供草编技艺培训,邓论麒则负责对接销售渠道,承接研学旅游团体。如今,草编工坊订单不断,登记在册的学员已有300余人,技艺合格的村民靠着草编这一手艺,每月有1500元至3000元的收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海口城市展上,八音演奏让人赞叹不已。 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现在我们经常接待研学和乡村游群体,让大家到工坊现场学习非遗草编技艺,动手体验‘变草为宝’的乐趣。”邓论麒说,眼下,山头仔村联合周边村庄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积极发展集草编技艺培训、生产销售、研学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为村民在家门口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记者了解到,在海口,不少创业者在非遗的活化传承中找准了商机,在乡村因地制宜推出“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新业态,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彼此赋能、相得益彰,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传承非遗技艺增收致富。

   

  龙塘雕刻非遗传承人王科美在现场展示雕刻技艺。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5月30日,记者在位于龙桥镇龙发村的“椰格格”生产车间看到,数台激光雕刻机在方寸大小的椰壳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我们将古老的手艺与时尚潮流相融合,既开发有纯手工雕刻、定制打磨的高端椰雕工艺品,也批量生产椰雕文创产品。”海南椰雕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椰格格”品牌创始人刘雅介绍,目前该品牌开发的上百款椰雕、椰壳文创产品已销往东南亚、北非、南美等地区,龙发村内的椰雕工厂带动了近60名村民在“家门口”工作。“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非遗椰雕传承与乡村振兴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出圈出彩。”刘雅说。

   

  在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椰雕展品精美绝伦。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非遗“活”了,乡村“火”了。

  

  海南非遗艺术馆内展销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创意十足。 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在骑楼老街举办的“向海而歌·奇幻巡游季”活动中,公仔戏表演引人注目。

  该活动以传承和发扬海口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主线,开展奇幻巡游。

  海口日报记者 杨鹤 摄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非遗不仅让乡村产业发展有了灵魂,更让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在此过程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兴旺。东山镇的草编技艺、龙泉镇的黄花梨家具制作技艺、遵谭镇的土法制糖技艺、龙塘镇的雕刻技艺、演丰镇的传统浅海捕捞技艺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在广袤的乡村代代相传,形成特色产业。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正在为海口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和无限可能。

  记者:雷蕾

  

  (编辑: 王青云)

  


原文链接:http://lwt.hainan.gov.cn/ywdt/sxkx/202406/t20240601_36731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律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