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总书记用“三个事关”深刻总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用“七个着力”鲜明指出面对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此次会议增加了“文化”二字,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做好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下面我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深入领会精神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境界。
(一)实现伟大梦想呼唤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继续前行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力量,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深邃的理解。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重要判断,说明文化自信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民族文化中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前进动力。
(二)推进伟大事业需要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书写新时代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动文化的发展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来审视。建设文化强国,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是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历史带来的启示,体现了文化发展历史规律与时代逻辑。文化的创造就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华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结合时代需要和实践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领域。因此,要不断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使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不断彰显。
二、结合本职工作的所思所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结合本职工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服务内容全面创新,实现文旅深度融合。要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普惠、均等、高效的服务要求,进一步围绕提供更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从打造多样品牌文化活动、升级场馆空间智能化设施、优化馆区服务格局、深化全民阅读服务等多个方面着手,进一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多方位、多角度探索文旅融合模式,使公共文化资源融入普通民众生活,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是增强文献资源建设,深入挖掘资源价值。一方面通过改善现有文献资源储藏条件、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构建适应新时期事业发展的开放式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另一方面以全民阅读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建设方向,加强现有文献的整理保护和数字化建设工作,促进现有文献的资源利用效益,深度挖掘馆藏文献资源潜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历史、人文、科学价值,展示青海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黄河文化、河湟文化、昆仑文化,讲述青海故事的数字资源,使全省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知识信息服务的文献信息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真正做到特色文化走出去。
三是延续民族精神血脉,加大古籍保护修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古籍,将修复技艺与自身文献资源相结合,开展珍贵古籍保护修复和古籍文献抢救工作,促进古籍修复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构建古籍保护合作机制,统筹推进市州、县收藏单位古籍修复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