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基建考古不断推进,文明探源继续深化,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考古队伍不断壮大,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田野考古收获颇丰
发掘墓葬千余座 出土文物超4000件
总书记的贺信精神是三门峡考古工作者的灯塔,他们坚持扎根考古一线、躬耕田野,一步一个脚印,为三门峡考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和参与考古发掘共24个,包含2022三门峡甘棠学校项目、2022三门峡甘棠幼儿园项目、开发区东区A-09-01-03地块、2022三门峡小交口遗址、2022三门峡梁家渠幼儿园项目、2022三门峡赛诺维制药、2022三门峡绿色冷链物流项目、2022三门峡会兴安置项目、2022灵宝“20+15”万吨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022渑池4.9万吨铝硅基均质新材料工程、2022三门峡年产4.9万吨铝硅项目、2022三门峡陕州路上村幼儿园项目、沿黄铁路文化公园项目、2022三门峡市中医院、2022三门峡向青路小学、2022三门峡卫氏药业项目、渑池新华大道新建项目、承明光电二期及奇泓生物项目工程、2022三门峡经一路绿地广场暨单建式人防工程项目、三门峡智慧岛项目、三隆食品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项目、三门峡市刚玉砂厂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黄河花园)配套幼儿园项目。
2023年上半年,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和参与考古发掘项目,主要包含2023三门峡建业橙园项目、2023三门峡万邦香溪里项目、2023三门峡向青路小学补探项目、2023三门峡文达碧城府二期、2023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悦城、2023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新建博文楼、人防工程及运动场改扩建项目 、2023三门峡湖滨区教师公寓项目、2023三门峡会兴安置项目、2023灵宝北阳平遗址等。
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时代从仰韶至明清,跨度时间长,遗迹种类丰富,有各类墓葬、灰坑等,出土物种类和数量极多,包含陶、瓷、铜、铁、玉石、骨蚌等多个种类,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2022年共发掘墓葬720余座,出土随葬品近2900件。2023年上半年,共发掘墓葬460余座,出土随葬品超过1200件。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出版专著、发表文章,推动考古成果转化利用
正因为有了坚持不懈的一线实践,才能孵化出更多的科研实践成果。近年来,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出版专著多部。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共同编著《三门峡庙底沟》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共50万字,包括600张线图、1500幅图版,该发掘报告是庙底沟遗址2002年发掘材料的综合整理成果,共分报告卷、图版卷、彩板卷三册。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虢国博物馆共同编写《三门峡虢国墓》(第二卷),于2023年9月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出版专著《陕州新出墓志选编》《漫步陕州故城》获得好评。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等机构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虢国都城李家窑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顺利通过了中期验收。
在研究文章方面,该中心也是收获颇丰,《三门峡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的颅骨特征》《三门峡百年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等10余篇研究文章,先后在《中国文物报》《华夏考古》等报刊发表。
在中华文明探源方面,该中心联合国家和省文物考古机构,对渑池仰韶村、灵宝北阳平和城烟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在城烟遗址发现了仰韶初期的城墙和城壕,聚落防御色彩浓厚。这表明,黄河流域在距今约6500年前已开始营建城址,这为研究仰韶初期城乡分野、聚落分化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可能把国内建城的最初年代提前四五百年。(记者:卢仙格)
责任编辑:王璐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