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观察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点服务 > 正文

聚焦农文旅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朝阳模式”

  • 时间:2022-12-23 22:34:50 来源:  作者:  点击: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要求,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五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由此可见,农文旅深度融合既是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朝阳区拥有丰厚的乡村文旅资源、先进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多元的文旅消费场景,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显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朝阳区理应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打造数字农业先行区、农业多功能示范区、乡村建设样板区为契机,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以精品乡村文旅项目培育为抓手,着力打造乡村文旅全产业链,真正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兴农,赋能乡村振兴,走好具有朝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朝阳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基础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农业农村部印发《2022年支持北京市朝阳区打造“三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鼓励支持朝阳区乡村振兴建设。区内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等内容纳入《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北京市朝阳区“十四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发布《朝阳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全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程度全面深化,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彰显。成立朝阳区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专班,印发《关于促进朝阳区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纳入重点任务,推动农文旅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二是资金扶持力度持续加大。积极落实北京市朝阳区高质量文旅发展扶持资金项目,2021年入选项目中共有6个项目在乡村地区开展,扶持资金达197万元。目前,2022年扶持项目正在征集评选,将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乡村地区示范性强、综合效益好、影响力突出的文旅融合类、文旅活动类、文旅消费类、文旅品牌类项目。积极响应市文旅局《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朝阳区《关于继续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加快困难企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助企纾困及金融扶持政策,最大程度弥补疫情对乡村文旅产业的影响。

  三是乡村文旅资源日趋丰富。调研显示,全区19个乡共有农文旅资源(含可发展资源)145个(见附件1),种类涉及景区、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农业园、生态观光园、文物、非遗传习所、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文化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等12类。特别是调研中发现的“隐藏”于乡间的生态观光园、非遗传习所、农业园、美丽乡村等场所,可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朝阳乡村文旅新资源。

  四是农文旅消费场景不断涌现。朝阳区乡村地区6家文旅单位入选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9个点位入选北京网红打卡地。朝阳区首批10个特色文旅消费街区和首批10个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中,共有11个街区、园区坐落于乡村地区。平房乡朝阳大悦城、南磨房乡北京欢乐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东坝乡郎园Station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朝阳区首个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全区农文旅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五是乡村文旅品牌逐步打响。制作《双奥之城 印象朝阳》画册、《双奥之城 魅力朝阳》明信片和旅游地图,重点宣传朝阳区16个乡村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10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5条精品骑游路线,将乡村地区文旅资源设为特色点位。举办2021北京朝阳国际文化旅游节,将4个乡村地区重点文旅活动纳入分会场。借助第五届北京朝阳森林演出季暨朝阳区冬奥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入围乡村品牌文艺团队约51个。多措并举助力区域农文旅资源推介,擦亮朝阳区乡村文旅品牌。

  六是数字文旅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6月1日,朝阳文旅云平台累计推送文旅资讯1900余条,发布惠民文化活动5700余场,发放惠民票60万余张,上传系列音乐会、京剧、名家访谈、讲座、慕课等线上视听资源1800余个,入驻机构160余家,总浏览量突破270万人次,有效带动乡村地区文旅产业发展。

  二、朝阳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困境

  (一)人文底蕴挖掘仍需进一步深入

  一是文化地域特色挖掘方面,部分乡村对特色农文旅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农文旅项目总体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二是人文环境营造方面,部分乡村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传承与人文环境的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乡村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三是人才要素支撑方面,缺乏农业经营、园区管理、产品开发、旅游服务、创意策划、现代影响等领域的综合型高质量人才,不利于农文旅融合全面发展。

  (二)农文旅融合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资源业态方面,调研发现,区域内农文旅资源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景区、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等类型,资源特色不够鲜明(见附件2)。与此同时,区域内农文旅资源较为零散,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还未完全形成,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产业链建设方面,虽然朝阳区乡村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吃、住、行、游、购、娱等关键要素单独优势明显,但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各类要素间缺乏产业化系统组合,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农文旅配套服务设施亟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交通方面,部分乡村地区旅游专线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发挥协同联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二是住宿方面,乡村地区配套住宿相对缺乏,无法满足旅客消费需求,导致接待能力有限,留客能力不足,影响经济收益及旅游目的地建设。三是智慧服务方面,目前乡村地区旅游智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智慧服务平台应用场景相对较少,难以提供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乡村旅游服务。

  四、朝阳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举措

  (一)盘活文旅资源,蓄积农文旅新动力

  一是制定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乡村农文旅资源普查和发展状况调查,制定符合当地乡土风情、乡居风貌和文化底蕴的区域性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二是加速农文旅资源转化利用。深入挖掘五里桥谈判遗址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黑庄户金鱼养殖等农业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温榆河公园等生态自然资源,创新研发一批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好幡鼓齐动十三档花会(见附件3)等特色民俗演出资源,打造朝阳特色旅游演艺。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统筹各类乡村农文旅资源,连点成线,打造一批乡土乡情、红色文化、自然科普、农耕文明、历史文化、非遗体验等适合群众出游的精品线路,争取纳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培育融合业态,激发农文旅新活力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利用朝来农艺园和孙河乡郎枣园等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资源,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农业试验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科技农业先行区。二是做强农业旅游。归纳现有农田、农业科技园、生态观光园等资源特点,找准切入口,实现资源整合,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公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打造农业旅游“朝阳样本”。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开发建设乡村民宿、康养等项目。利用圣露庄园、蓝调庄园等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开发休闲农业,有规划地打造休闲农庄、乡村酒店、房车营地、露营基地、户外运动、特色村落等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与科普实践、研学教育等融合,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

  (三)强化品牌建设,凸显农文旅新魅力

  一是加快特色乡村文化建设。围绕“一村一品”,鼓励、指导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乡史馆、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活化传统民俗,振兴传统工艺。增加乡村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数量,加强乡村的文化教育、美育教育,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进特色乡村文化建设。二是举办特色主题活动。选取将府公园、温榆河公园、马家湾湿地公园等乡村地区特色点位,打造“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围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统筹推进“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传承乡村良好习俗。继续办好朝阳森林演出季、潮流音乐节、北京朝阳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品牌特色活动。持续推进朝阳区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免费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加快农文旅品牌塑造。三是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发挥政府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和中介服务,鼓励各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活动,拓宽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充分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和产品销售等。

  (四)做优配套服务,释放农文旅新张力

  一是健全基础服务设施。统筹规划乡村公共空间,鼓励建设多功能、多用途服务设施综合体,构建乡村公共交通网,改善停车位、公共卫生间、休息室等公共旅游服务设施。推动建立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强化解说、信息咨询、安全救援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商品购物、文化展演、民俗体验等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二是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发挥“互联网+”作用,扩大新技术场景在乡村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促进更多高品质、多样化的乡村文化产品上线上云。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网上预订、支付、交流等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化。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乡村旅游基层从业人员队伍。定期组织农文旅融合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懂农业、懂文化、懂旅游、懂品牌、会管理、会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五、朝阳区乡村农文旅融合实践思路

  朝阳区目前处于半城半乡发展阶段,其乡村振兴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有所不同。朝阳区应利用好乡村的独特资源,在发展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同时保留乡村特有的传统民俗特色、文化特色、耕地特色,探索出一条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新型乡村发展道路。选取目前资源较为丰富,发展相对成熟的乡村作为农文旅融合促振兴试点,打造一批融合示范乡村,在实践中提炼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形成乡村振兴“朝阳模式”。

  一是“美丽乡村+休闲文化+乡村度假”模式。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更要让乡村真正“美”起来。将乡村内进行整体规划,尝试在乡村中融入街区的概念,从外观上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以美丽乡村(见附件4)为依托,充分利用周边酒店、民宿、餐饮、娱乐、景观等一系列适宜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设施,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游,满足职场人群在紧张工作之余的短期度假需求,可成为朝阳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之一。如崔各庄乡内何各庄村、马泉营村等美丽乡村与赛特奥特莱斯、红砖美术馆、圣露庄园等多样化文旅资源相连接,绘就了休闲度假新图景。金盏乡内东窑村、西村、黎各庄村等美丽乡村,连同斯普瑞斯奥特莱斯、蟹岛绿色生态农庄、蓝调庄园等旅游场所,可为游客提供安静优美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身心愉悦的休闲体验。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住宿、品质住宿,补齐基础服务缺失,可尝试发展此类模式。

  二是“亲子研学+传统文化+农事体验”模式。在教育部对中小学研学旅游的高度重视和亲子游市场的极大需求双重利好背景下,在市区做好耕地保护、耕地利用的要求下,朝阳区豆各庄乡、将台乡等乡村纷纷着手打造集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研学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生态体验园。如豆各庄乡开发建设的200亩现代农业体验田项目,不仅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农庄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同时依托乡内萧太后河展览馆、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豆各庄乡情博物馆等文博资源,辅以乡村特色传统文化体验和交流。可逐步形成一批“亲子研学+传统文化+农事体验”融合创新标杆。

  三是“农业科技+生态观光+品牌农业”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园区面临转型升级,应通过科技手段升级,不断释放农业科技园多功能性,以科研种植为景点,以环境优美的园区和生态观光景色为辅助,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观光游览、科研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品牌农业园,为农业工作者、农业爱好者、学生提供创新旅游目的地。如作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朝阳区推进数字农业先行区的典型示范的广营乡朝来农艺园和孙河乡郎枣园,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园区整体环境改善,注重生态涵养、观赏景观建设,持续推进智能化建设,积极探索都市农文教旅现代化农业园区运营模式,实现向旅游功能园区的华丽转型。

  


原文链接:http://whlyj.beijing.gov.cn/zwgk/xwzx/hycz/202210/t20221025_28438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律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