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观察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法纪通报 > 正文

关于《2022年青海省首届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大赛》的通知

  • 时间:2022-12-09 02:33:21 来源:  作者:  点击:

为深入贯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现代科技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发挥创新在文旅资源挖掘中的支撑作用,开发更多具有青海特色、青海符号的文旅创意产品,助力我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决定举办“2022年青海省首届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大赛”。为确保大赛取得预期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青海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青海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实验室

   二、时间地点

   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10月31日

   初赛作品提交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5日

   决赛名单公布日期:2022年11月25日

   决赛日期:2022年12月10日

   决赛地点:西宁市(具体地点决赛通知时公布)

   三、大赛主题

融合·创新·生态

   四、大赛内容

立足大美青海·生态旅游,挖掘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底,激活青海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唐道·637、新千丝路风情街旅游休闲街区、互助县油嘴湾、民和县七里花海、青海湖景区、坎布拉景区为载体,选择节庆活动、民俗体验、景区形象提升中的一种场景,策划设计景点、文化、美食、非遗、艺术、城市符号等文化旅游内容为灵感和元素的文旅创意产品,补充和延伸旅游目的地体验。

   五、参赛要求

(一)报名形式

   企业或个人均可参赛,根据需要设置指导老师。

院校以团队为单位参赛,可同校跨专业组队,不可跨校组队。每个团队由3-5名成员,1-2名指导教师组成(每位教师指导团队数量不超过2支)。参赛选手只能参加一个团队,否则取消该名选手比赛资格。
(二)作品要求 1. 参赛产品特点: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 (1)创新性:产品主题鲜明、富有创意,能与科技创新结合,鼓励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于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产品。 (2)文化性:产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色,凸显景区特色,满足市场需求且融入青海元素,融情感、消费于一体。 (3)环保性:符合生态环保的理念,无过度包装现象。

   2. 初赛作品提交:每支参赛队伍提交一份“作品方案”(格式为PDF和WORD格式,不限篇幅)。设计方案应至少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内容:

(1)文字阐述方案的设计背景、设计理念、活动内容、创新之处、推广应用计划等。 (2)选择一个案例地为载体,根据申报的作品类型进行设计,推动质量提升。

   (三)评分构成

1.主题特色40%:主题契合作品类型,体现案例地文化特色; 2.作品创意25%:新颖性、独创性; 3.市场应用35%:实用性、市场推广价值高。

   六、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5000元 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1000元 三等奖:3名,奖金500元 优秀奖:进入决赛团队,颁发团队和指导老师优秀证书。优秀组织奖(进入决赛单位)若干名,颁发证书。

   七、作品著作权归属及使用

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大赛不接受参与过其他比赛的获奖作品。参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或所在学校)或所在单位所有。大赛承办方应当和作品著作权人签订书面合同约定著作权人同意,无偿将参赛作品使用权授予大赛主办方、承办方和支持方,供传播、展览、宣传、出版物等一切非商业性质的用途,作者享有署名权。

   八、联系方式

大赛网站: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大赛QQ群:912852374 联系人:郭老师18597177654

   附件:1、2022年青海省首届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大赛报名方式(二维码).docx

   2、著作权、专利或商标权承诺书.docx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tzgg/173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律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