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点观察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点动态 > 正文

他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都市之一,千年光阴沉淀出今天的幸福

  • 时间:2020-04-24 16:17:45 来源:  作者:  点击:

  “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沿着旧时繁华的线索,走在临清的街头,有些繁华已经落幕,有些记忆却已融入到城市的血液里。每一个人、每一辆车,不紧不慢,悠然富贵,这样的场景,好像在告诉我们,在临清你可以慢一点,不用着急。因为你已在城中,城中有了你的体温。

  今天,我们走进临清,从大街小巷的烟火之气到千年之载的建筑之美,去学习幸福的模样。   

一碗豆沫,变成了临清家人的早餐 

  

   

  台湾美食诗人——焦桐先生把早上这顿饭称作“一天中最初的期待”,字里行间,他甚至不能苟同将早“餐”说成早“点”,生怕吃简单了。如果因为赶早而“吃的粗鄙”,则一天都会“觉得面目可憎”。如果翌日清晨即可吃到美味,则“心中就绽放着桔梗花”。多么美好的画面,在临清却是家人的日常。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徐家豆沫,每天早晨,这里顾客盈门,从老人到小学生,来往行人都要来吃个油条,喝碗豆沫。一百多年的传承,祖孙6代人都以豆沫为生,经典的老味道传承至今从未间断。正如一位经常来此喝豆沫的客人所说“隔几天不喝,就想的慌,说不出哪里喜欢,就是觉得好喝”。这或许就是一碗豆沫的魅力吧,早已成为临清人家里餐桌上的一碗饭。 

临清的京剧票友,了不起 

  

  犹记的小时候,每次看春晚,到了唱戏的时间段,拿着遥控器就想换台,这种情况持续了多年,才在年月的增长中喜欢上了几千年的中国艺术。在大众公园中,大大小小的京剧票友集合点,不下十几个,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属于“临清人的京剧”。上至86岁的老人,下至3、4岁的孩子,在台下都是一名最为普通的观众,一旦走到台上音乐响起,一枚一眼、一犟一笑,都是专业级表现,就连京剧大师梅葆玖初到临清都被临清的京剧票友所震撼,挥笔写下“京剧之乡”的盛名,如今的临清,亦不负此名。

“喝”过托板豆腐,才算来过临清

  

   

  朱自清在名篇《冬天》中言:“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豆腐的品类数不胜数,吃法却各有千秋。没来临清之前,对豆腐的吃法大多停留在,麻婆豆腐、白煮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第一次面对托板豆腐,反而多了一分好奇。水嫩的豆腐在临清的街巷,走了千年,而今在冬日的暖阳中,顺着托板用嘴一“喝”就流入了口中,香甜就这样轻易的满足了肠胃的渴求。

击板声起,武松就站到了台前 

  

  

长衫一穿,清脆悦耳的鸳鸯铜板声起,恍若 “三碗不过岗”的水浒场景再现,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将故事的精髓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眼前。正如当下影院中一直推崇的3D电影一样,身临其境才是真本色。但对山东快书的发源地临清而言,此种情景已经提前了近200年的光景。

一碗之中,尝遍百味

  

   

  一碗面,最平凡。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基本随处可见,可临清的什香面却是另一种平凡,传说乾隆途经临清御赐此名。18种菜刀功精细、色泽红润,汇聚一起,端上餐桌犹如一道丰盛的宴席,只是看一眼,就有了欲望。将面和菜拌匀,吃上一口,咸香中弥漫着一丝清甜,极富弹性的面条在香气里穿梭,滑过唇齿之间,盛开着临清味道。

说再多客套的话,不如“再吃一碗” 

  

  偌大的院子,徽派建筑的痕迹依然存在,每一块砖里都有着临清的故事。不到一平米的圆桌上,装下了临清人满满的热情。主人以温面招待远到而来的客人,不时话话家常,说说面的渊源,最多的还是那句山东人最朴实的语言,“多吃一些,别客气,没有了,再去做”。这正是山东人的待客之道,也是临清人的本色。

   不同食材放在八个碗中,就像一家人

  

  

  

 洪师傅说:“做一道纯正的八大碗,单单是蒸就需要一天的时间,需要将各类食材的鲜、香、美蒸出来。”正因时间的酝酿,才有了众人异口同声的称赞,清香中透着率真,简单中透着智慧。700多年的传承,每碗不尽相同,却难分彼此,这近乎相连的味道,却是这座城市文化最真实的传达。

最大的褒奖,就是穿着它说“舒服”

  

  

童年的歌谣里,始终回荡着“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除了满满的爱意,在机械化的时代,手工之艺所藏纳的体温,不可多得。临清锅市街小小的鞋铺,5代人传承依然一针一线的做着并不高产的手工鞋,每一双鞋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穿在脚上,走万里路。手中的老茧,发亮的铁器,修补多次的鞋楦,恰是鞋子最大的秘密。

让每一棵竹子,成为生活的日常

  

  一间竹屋,就是整个世界。4代人代代传承,将这份手艺伴着京杭运河的盛衰流传下来。每天一根竹子,一把锯齿,就是一件作品的开始,淡淡的竹香从碎屑中飘出,手温随之传入竹子的体内。一心一意做好手艺人的本分,制作出自然质朴而又充满灵气的器物,走入生活的日常。

今天,我们都是季老的学生

   

  季老曾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经历”。这份谦虚在季老故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简朴的装扮,使用许久未曾丢弃的用品……孩童稚嫩的声音,朗读着季老的《月是故乡明》,我们在童声中、在季老居住的土地上,做一名学生,用毕生精力,去攀登学术的高峰,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文化骄傲。

  

  临清你好,暖阳依旧

  我们走在临清的街道

  去感触这座城市最真实的美好

  这不言而喻的幸福感

  不经意充满了好客的瞬间

  下一站,我们好汉郓城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律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