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嗒”之由来
关于“呱嗒”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因呱嗒形似艺人说快板的道具“呱嗒板”而得名;有说是因此食物吃在嘴里时,会发出“呱嗒”的声音而定义的;还有说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工人把面团制作成呱嗒型时,擀面杖与面团在案板上结合,会发出“呱嗒呱嗒”的拟声声音,尤其是制作完毕最后一下的响声最大,也最为清脆,顾名曰“呱嗒”;亦有人引经据典,认为众多呱嗒中,尤以沙镇呱嗒最为有名,而沙镇呱嗒又以“杨家呱嗒”最为有名。沙镇东街的杨氏家族,从山西老家带来祖传煎肉饼的绝活,郑板桥到范县(河南濮阳市)做县官时经过沙镇,便前去亲眼看看。郑板桥正对着一个生肉饼专心致志地看时,被身后的人撞了一下,他的一只手正好把一个生肉饼压扁了。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把这个被压扁的肉饼煎熟吃了,顿感味道特别,照此又煎了几个,照样很香。后来,主人根据当时郑板桥压生饼的声音和形状,取名为“呱嗒”。
◆“呱嗒”之制作工艺
以风搅雪为例,听此名如雪景般迷人,想象一下,绯红的鲜肉中,环绕的是黄的白的鸡蛋,像一阵阵旋风,盘旋搅扰起片片雪花,风起云涌,席卷味蕾。
面和好了,馅儿也调好了,在油亮的面案上,把面揉成长条,揪成面剂子,搓成纺锤状,再用一支轻灵的擀面杖“呱嗒呱嗒”地擀成长片状,摊抹上一层带有葱姜的鲜肉馅,从一头卷起,分两侧收边合沿儿,两端捏严,再按压、轻擀、拉抻,擀压成长条饼,呱嗒的饼胚就成了,再将平鏊烧热,浇些许油,在鏊锅上翻面烙得金黄灿灿,饼肚鼓起,挥利刃,从侧面划开,取一枚鸡蛋,磕入一只细瓷碗中,加椒盐,用筷子搅打均匀,灌入划开的“呱嗒”肚中,灌满灌均匀后,复入鏊锅继续煎烙,直至鸡蛋熟透,一个诗意般的风搅雪呱嗒便大功告成了。
◆“呱嗒”之亲身体验
要说早餐吃点啥,聊城人会告诉你:当然是呱嗒加蛋花汤是绝配!
今晨,我怀着满满的期待和少许的怀疑来到了这家朋友极力推荐的正宗沙镇杨家呱嗒总店。在离店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路旁排着长长的队伍,沿着队伍走到源头就到了这家店,走进去一看,这家店铺虽说不大,里面也就四五张长桌子,不过人已经坐满了,操作间几个员工手不停歇地干着自己的那份活,可以说是操作娴熟。整个店的经营种类不多,呱嗒的馅总共就分三种,肉馅、鸡蛋馅和肉蛋混合馅,鸡蛋馅的叫蛋呱嗒,金黄灿灿白玉斐然,清新却又滑嫩;肉馅的叫肉呱嗒,粉嫩的鲜肉点缀着些许黄的姜末绿的葱碎,香醇而浓郁。还有一种是在制作肉呱嗒半成熟的基础上,在呱嗒顶端划一刀小口,将搅匀的鸡蛋灌入其中的名叫风搅雪的呱嗒,很有诗意的一种呱嗒,整体比前两种更加厚实饱满,味道更足一些。
在等待呱嗒出炉时,可以看到店铺墙面上写有杨家呱嗒简介,头顶上正播放着宣传聊城当地美食的宣传片,对呱嗒的传统工艺制作都有涉及,可以看出这家店不仅美食出众,还颇有文化气息,象征了呱嗒在聊城“江北水城”有着非同凡响的地位。
香喷喷的呱嗒出炉了!乍一看,切开的呱嗒像鞋底子,色泽金黄,内外有油,紧实度很高,确实如当地人口中的“呱嗒”,名字虽怪,但着实好吃。用一张防油纸夹起半块呱嗒,不由惊叹,这呱嗒味儿香馅儿满,那薄薄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味道鲜美的肉和蛋,上、中、下三层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一点不油腻不说,还唇齿留香,恰到好处,自然吸气,香气喷鼻,确实美味至极,再喝上一口香浓的蛋花汤,简直让人无法自拔。
此时的我正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呱嗒,一边感受着咀嚼时发出的“呱嗒呱嗒”的声音,还能时不时得听到制作者不断地用擀面杖与面团在案板上发出“呱嗒呱嗒”的声响,整个人都沉醉在这“呱嗒”的海洋中,尽情得品味、咀嚼、聆听,不禁感叹——呱嗒美食如其名也!
如今杨家呱嗒已经传承到了第五代,现已被《中国名吃谱》一书收录。我虽不是聊城本地人,但作为一名亲身品尝过呱嗒的食客而言,不得不说呱嗒美食已经响彻大江南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聊城了,在北京被改了名叫“山东状元饼”,不过在聊城本地人眼里还是“呱嗒”叫的亲切,就连像我这样慕名而来的食客,品尝到正宗的沙镇呱嗒,也不得不说是“呱嗒”。正所谓:“呱嗒”一声响彻江北水城,食客一品传遍大江南北。
(文/刘小龙 图/韩春义)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