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全省文博系统围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突出喜迎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积极谋划,主动发出青海文物声音、讲好青海文物故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传播文物保护理念,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保护文物、珍爱文物的良好氛围,有力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影响、有效展示了文博系统工作成效和昂扬风貌。
一是聚焦主题主线。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展现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成果。省文物局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展研讨交流,全省文物工作者深入学习、深刻理解,进一步厘清了思路,深化了思想认识。会同中共青海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省司法厅,组织全省8万多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条例及青海省文物资源概况等主题知识竞答。在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等媒体推出专版,开辟“百件文物讲青海”专栏,与青海广播电视台合作制播《昆仑风物》《青海宝藏》等宣传片,用客观数据系统向社会汇报展示近年我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现文物资源见证时代发展、振奋时代精神、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二是突出线上宣传。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利用融媒技术和网络平台,挖掘阐释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宣传我省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推出云展览、云直播、云推介、云表演、云讲堂线上推广活动。省文物局举办全省文物保护利用直播访谈活动,西海都市报视频号、微博、现场云、抖音、快手、客户端六大平台直播,讲述青海文物的前世今生,浏览量超过16万人次,点赞量超30万,成为热议话题。在西海都市报融媒体等媒介推出“接力!为文物保护打call,为文物保护献份力”新媒体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大要求,共有1.3万余人参与接力活动。文物Rap的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客户端、视频号、微博五个平台浏览量18万次,文物宣传海报在朋友圈广泛传播。举办文物保护发展成就线上图片展、河湟楹联篆刻艺术展线上展览、馆员带您看文物等主题宣传活动。
三是上下参与联动。各级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围绕自身资源特色,开展系列文化活动80余项,包括各类展览、文博知识讲座论坛、博物馆研学、各类互动体验、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科学阐释文物和考古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推动文物活起来,将文化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省博物馆举办九省区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学术讲座接力等活动。省文物考古所利用西城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在考古发掘、勘探工地现场开展了宣传活动。各地文物部门组织文创产品展示销售、彩陶制作互动、免费讲解以及利用展板、横幅、宣传标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口号、大屏幕投放文物保护小短片,向群众发放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小手册、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期间,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和新华网、央广网、中新网、今日头条、国家文物局官网、国家文物局文保圈、青海日报、青海卫视、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青海长云网等30余家中央驻青和省内媒体进行了密集报道,涵养了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极大振奋了全省文物工作者的精气神,进一步提升了文物工作的影响力传播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点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景点观察网 gc.jd-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